端午节是我们国家传统节日之一,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端午的习俗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菖蒲、饮雄黄酒,还有佩戴芳香辟秽香囊。
中医药是我国伟大宝库,芳香类药物是中药中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芳香之味决定药性,也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据说汉武帝时西域月氏国进贡了一种“返魂香”,有一年长安发生大疫,灾情十分严重,但在焚烧了一枚“返魂香”后,“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百里,数日不歇”。这一说法虽显夸张,但说明了芳香类中药具有防疫避秽的作用。古代典籍医书也证实了这点:《山海经》中记载:“薰草……佩之可以已疠”;《中藏经》记载“丁香花、檀香、麝香等”制成香囊佩戴以防疫。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采用搐鼻、涂鼻、佩香、烟熏芳香类药物防治外感温热病,如用赤散搐鼻,雄黄散涂鼻,太乙流金散烟熏等。
芳香类中药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植物类香药。根据采集的药用部位不同,植物类香药大概可分为全草、茎叶、花蕾、树脂、果实、种子、根和根茎等几种。全草类如藿香、香薷等;茎叶类如佩兰、艾叶、细辛等;花蕾类如辛夷、茉莉花、郁金香等;树脂类如沉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等;果实和种子类如路路通、丁香、茴香、豆蔻等;根和根茎类如白芷、川芎、木香、香附等;动物类香药主要有麝香、龙涎香、灵猫香;矿物类则主要是雄黄、朱砂等。
因为香味药物善行走窜,多有散、醒、行、通的特点,故芳香类药物多具有避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祛浊、通窍止痛、行气活血、开窍醒神等作用。现代研究显示:芳香类中药防治疫病的主要药理机制是抗菌、杀菌、消毒、抗病毒、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
现代研究表明,艾叶挥发油、艾叶提取物、艾烟对多种细菌、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艾叶挥发油能够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艾条熏蒸有很好的灭菌效果,艾绒烟熏对 ICU 空气中自然菌有很高的抑制率,且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对人体危害性较小。北苍术烟熏杀菌效果明显,杀菌率为70.8%;苍术中的苍术酮对乙型流感病毒和H3N2、H5N1甲型流感病毒均有杀灭作用;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抗体的形成,促进人体内环境稳定,增强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端午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寓意着端午,是一年中阳气开始旺盛的时期,天气逐渐炎热,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虫的活动和繁殖,此外,疫病在这个时期也开始慢慢传播流行。所以说,端午节在古代其实是“卫生防疫日”。所以说端午与香可谓是密不可分了。
将芳香类中药进行取材,放置在精美的香囊中,佩带的部位一般是胸前、腰间,或悬挂于房屋门、床角等。既能芳香避秽,又能增添美观。也可将芳香安神类药物放置在枕头中。诸多研究证实,芳香中药的挥发油可经口鼻吸闻、皮肤渗透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增强人体防御能力,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香囊、药枕能起到的治疗效果,自然与囊中药材选取有关。包括芳香化湿类的藿香、佩兰、苍术、草果;芳香行气类的檀香、沉香、木香、橘皮、甘松;芳香开窍类的麝香、苏合香、石菖蒲等;芳香疏散类的香薷、白芷、辛夷;芳香散寒止痛类的艾叶、干姜、丁香、高良姜、花椒等。常用芳香之药有佩兰、藿香、郁金、降香、石菖蒲、白豆蔻、草果、丁香等。可依据药物性味主治不同选取不同类药材。
需要注意的是:雄黄是硫砷化合物矿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被氧化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为国家特殊管理药物,需避免使用;孕妇和过敏体质等特殊人群谨慎佩戴,且选取药物时需要咨询专业意见;避免孩童误食;芳香类药物主要成分为挥发类物质,需要保持干燥并定期更换。
屈原的《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临了,正是佩戴芳香避秽药物香囊的时机。
文章中所含的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与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78269993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地址:https://www.jiaku.net/jk/6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