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自然中诞生,“艺术与自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在这个议题中,生机勃勃是一种美,传承是一种美,创造力更是一种美。6月30日,上海明珠美术馆“重返自然”国际艺术群展开展,26位中外艺术家带来了100逾件自然主题创作,囊括绘画、装置、雕塑、影像、摄影、行为艺术等多元媒介。
展览现场2020年明珠美术馆曾举办过“以花之名”艺术展,这次“重返自然”的议题更加广泛,邀请到了尚-马利·阿普里欧、伊凡·亚戈特、曹晓阳、陈萧伊、陈彧君、埃利·戴维斯、丁乙、董孝驰、莱诺·艾斯提夫、胡项城、因卡&尼克拉斯、金宗学、刘毅、加百列·里科等26位中外艺术家来参展。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世界仿佛走到了何去何从的岔路口,期盼与焦虑总在交替蔓延。当下,很多人不约而同地重新感受到对自然的热爱、渴望与关切,这是我们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向澎湃新闻介绍,“希望观众走进场馆,就如同走进了一片密林,同时感受到艺术生态的多样性。”
2020年明珠美术馆曾举办过“以花之名”艺术展,这次“重返自然”的议题更加广泛,邀请到了尚-马利·阿普里欧、伊凡·亚戈特、曹晓阳、陈萧伊、陈彧君、埃利·戴维斯、丁乙、董孝驰、莱诺·艾斯提夫、胡项城、因卡&尼克拉斯、金宗学、刘毅、加百列·里科等26位中外艺术家来参展。“行旅”二字借自中国古代美术史中的“行旅图”。壮阔山水中的绰绰人影总让人浮想联翩,这一篇章并置了4位艺术家的11组作品。将自己抛入某种“未知的自然之境”是他们的共通之处。王璜生的《记忆的花园》系列作品,用植物拓印、虚幻的色彩、正负形的图像方式等营造出了一座复杂的生命花园。王璜生介绍:“2020年疫情以来,我对‘生命’有了不同体验以及重新思考,产生了关于自己成长、生命经历的记忆重思,特别是唤醒当年珠江溯源采集的植物标本的生命及情感记忆,因而也创作了一系列以植物为元素媒介,探讨时间、过程、成长、生命、情感、记忆等话题的作品。”“绘事”篇章是整个展览中艺术家人数最多、年龄跨度最大、文化背景最丰富的展区。面对空白的画布,艺术家们叩问共同的主题。从具象到抽象,从墨分五彩到斑斓缤纷,从平面到立体……不同的艺术家依仗自己的妙笔,捕捉符合内心思绪与情感的自然印象,锤炼语言,堆叠笔触,绘制出专属的自然画卷。
近十多年来,艺术家丁乙的创作采用了宏大的“仰视”视角。“光”是丁乙“仰视”阶段创作中所刻画的重要母题,通过色彩的对比碰撞营造出一种精神性的“光”。“绘事”篇章呈现了丁乙的《十示2021-21》,这件作品采用对角构图,中部荧光黄色赋予画面斜向交错的动态;背景的黑绿色调营造出一种深邃的空间感。
艺术家傅百林的《树》,以所创的“明室暗房”为指导方法,用水墨介入影像,手工染色作品,既饱含摄影术所可以囊括的丰富细节,又呈现绘画性,使绘画与摄影材料相互干涉、浸入与对话。傅百林说:“密林和树木正如它所彰显的大自然存在的本身,一直就在那里,有着自己的生命,并不等待人类的进入,却又不拒绝我们的脚步,神秘而迷人。”
展厅里两件大号汉服非常吸引观众,这两件名为《福》的作品从远处看像是一件汉代服饰,近观却会发现是由形态万千的手捏陶瓷小蝴蝶组成。这件作品工序复杂繁琐,栩栩如生的陶瓷蝴蝶,先需反复实验泥巴颜色,再由景德镇民间艺人一只只手工捏制而成;布衣则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试验,最终选用一种可以承重、不易变形的布料,再由裁缝手工缝制而成。
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必须承认与面对的焦点,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在社会各界达成广泛共识,很多人都在采取积极的行动。尽管自然受到了某种“不公”的对待,但自然的应对却又成为让人信服地解决问题的灵感、希望和韧性的源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热爱自然的艺术家们也敏锐地捕捉到了那无处不在的生命力,并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创作出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
“问与探”篇章中,艺术家们直接拼贴粘连尚有温度的材料以重构新的生命图谱;用诗意的方式警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和破坏;运用最尖端的技术无限接近并捕捉活泼轻快的生机勃勃;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展现人的有限与自然的无限;用号召公众参与的方式发出“重返自然”的呼唤;用身体介入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现自然之美及“人类作为大自然一分子”这个显而易见又常被忽略的事实。
对雕塑表面的处理一直是法国艺术家尚﹣马利·阿普里欧的工作重点。他甚至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完全由镜面抛光的作品,并坚持认为“材料必须拥有可见的性感”。胡项城的《光影与光阴》系列,选用了废弃的门窗雕花等作为创作材料。他认为,无论圆雕或浮雕,都可以说是光影的艺术。有光照射在雕刻的凹突及各种变化肌理上,作品才能呈现出雕刻的型与材质。随着光的照射方向及强弱变化,观者眼中雕刻的型也会随之变化。因此雕刻好像是承载光变影的载体。选择原本有生命的树作为基础材料,是因为胡项城认为树木与人类相似,周而复始的生长又重回大地,中国传统建筑与物的制作不仅是材料的传承,更是经验及精神的生生不息的延续。
文章中所含的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与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78269993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地址:https://www.jiaku.net/jk/67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