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人体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管道、腔道或囊腔,比如说,鼻腔、消化道、胆囊、子宫等等。在这些器官的腔壁上有一层起润滑以及保护作用的结构,叫做“黏膜”。按照医学上的定义,息肉就是在这些器官的黏膜上异常生长并突出来的团块样组织。在体检当中以及一些常规医学检查里,息肉是非常常见的发现。但是,有不少朋友对息肉“谈之色变”,误将其与肿瘤甚至恶性肿瘤划上了等号。
事实上,大部分的息肉都是良性的,有些息肉并不需要处理;但是,由于确实有一部分息肉存在发生恶变的可能,因此,及时切除它们是为了预防恶变的发生。
临床上高发的息肉有:大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鼻息肉、子宫息肉;他们当中哪些需要切除?而那些不需要处理?
1.大肠息肉大肠息肉也叫结直肠息肉是整个消化道系统当中,最常见的一类息肉,多见于下半段的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有很高的癌变风险,但是临床观察发现,超过80%的结直肠癌,就是由大肠息肉转变而来的。一般的过程都是由一个小的大肠息肉发展为腺瘤,再到高级别瘤变,最后变为癌症。这一过程往往很长,通常需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恰恰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来及时的发现,并处理这些息肉,临床上,发现大肠息肉,建议我们今早切除并对其进行病理分析。
2.胃息肉
胃息肉也是很常见的一类消化道息肉,但是,他有一点与大肠息肉不同,胃癌病史主要由维系如发展而来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现了胃息肉就可以不管了。在胃息肉大约有10%-25%属于腺瘤性息肉,这类息肉有比较高的癌变几率;而也有一些胃息肉比如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等,则癌变的概率很低。所以,一旦发现胃息肉,通过活检来明确它的性质,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经常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的,饥饿痛或夜间痛的、出现过黑便甚至呕血、体重下降、乏力的,直系亲属里有过这些情况,都建议定期观察。
息肉越小,往往癌变风险越低,有蒂的息肉比无蒂的息肉癌变风险低;息肉表面越光滑,癌变风险越低,单个息肉比多发息肉的癌变风险更低。
3.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在临床十分常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变化,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同时,随着体检的普及以及B超等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的检出率也在不断升高。胆囊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非肿瘤性息肉有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症、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有胆囊腺瘤和早期胆囊癌等。胆固醇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80%以上,肿瘤性息肉约占5%。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
胆囊息肉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种类的息肉有各自不同的发病原因。代谢综合征在胆固醇性胆囊息肉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炎性胆囊息肉与慢性胆囊炎有关。胆囊结石、大量饮酒、吸烟、不良饮食习惯、代谢综合征、年龄大于50岁等,均是胆囊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
哪些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性大?
胆囊息肉虽然良性居多,若超过1厘米建议切除胆囊。大多数人没有症状,除非部分脱落的组织阻塞胆管,才会出现发炎疼痛、急性胆囊炎、阻塞性黄疸和胰腺炎等症状。如果胆囊息肉小于1厘米,没有其他症状,可以定期复查,建议6~12个月复查一次B超。
已有症状,或息肉超过1厘米,或合并有胆结石或原发性胆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并其他恶性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如胆囊钙化或是息肉越长越大,则建议切除胆囊,避免癌化。不需要手术的胆囊息肉需要定期复查,以B超为主。
4.鼻息肉
鼻息肉经常流鼻涕、打喷嚏、觉得鼻塞的症状在逐渐加重,又或者经常感觉到鼻腔的后部,嗓子眼的上方有分泌物下流,甚至发现嗅觉有减退或丧失的表现;那么,要小心鼻息肉这个问题了;鼻息肉是慢行炎症或过敏性放映造成的鼻粘膜或鼻窦粘膜组织的增生;一般都是良性组织,没有恶变的倾向。
多发于鼻腔或鼻窦等部位。尽管鼻息肉一般没有恶变的风险,但是其引起的症状,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症状明显的鼻息肉是需要积极治疗的。鼻息肉的治疗不单单只是切除,药物治疗其实是很重要的手术。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是最为常见的,喷剂直接作用于局部的鼻粘膜,避免全身副作用的同时,可以有效减轻局部炎症,有不少鼻息肉可以缩小甚至消失。而当喷剂效果不佳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口服或者注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鼻息肉太大这时候可以考虑手术干预。
文章中所含的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与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78269993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地址:https://www.jiaku.net/jk/6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