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扫码”无处不在,城市数字生活应当如何平衡便捷与隐私?

扫码点餐盛行,成为众多用餐者首选。一些餐厅趁机引入了一道程序,要求消费者在点餐前关注微信公众号并授权获取个人信息,否则将无法完成点餐。最近,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了一起由此引发的个人信息保护纠纷,认为“属于变相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构成侵权”。

该案例不仅揭示了手机扫码点餐服务迅速普及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新需求,更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当“扫码”无处不在,蓬勃发展的城市数字生活应当如何平衡便捷与隐私?

扫码点餐中的消费者信息权益挑战

在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新近判决的案例中,消费者孔某在北京某餐厅就餐时,由于未被告知可以选择人工点餐,选择了手机扫码方式下单。之后,孔某取消了对餐厅公众号的关注,然而发现个人信息仍被餐厅客户系统保留,无法自行删除。

鉴于此,孔某将餐厅告上法庭,而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定餐厅侵害了孔某个人信息权益,要求餐厅停止侵害、删除个人信息、书面告知处理方式,赔礼道歉,并支持孔某的公证费用5000元。

《民法典》规定,信息处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贯彻合法、正当和必要性原则,明示数据收集目的和方式,并征得自然人同意,否则构成侵权。法院强调,判决的关键在于,餐厅未充分告知孔某点餐方式选择,在扫码点餐后未删除个人数据,且未明示信息收集目的和范围,违反法定告知义务。

这一裁决并非对扫码点餐机制本身的否定,而是旨在明晰数字化革新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对个人数据安全的保护之间的平衡边界。

手机扫码点餐极大地提高了用餐效率,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用餐体验,同时也有效降低了餐厅的运营成本。

但与此同时,这种便利性也激发了个人隐私问题。用户在享受这项服务时,需要提供包括姓名、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用户隐私权的侵犯,甚至可能涉及身份盗窃等潜在风险。未经充分授权的信息分享更是常常引发法律上的争议。

如今,城市中“扫码”几乎无处不在,成为数字化生活的常态。从电子支付、进入商场、乘坐公共交通,到参加社区活动,很多场景都要求频繁地进行扫码操作。某些公园甚至要求游客必须扫码才能使用公厕。这种现象不仅给市民带来了繁琐和不便,还潜藏着过度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风险,增加了生活负担。

因此,我们应该审慎思考扫码技术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城市数字生活的发展应当注重平衡,不仅要提供便利的数字服务,还要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让技术应用更加合理,有尺度,有边界。

平衡数字便利与隐私安全的解决方案

建立更为健全的数字治理框架刻不容缓。这一框架的设计目标应定位在既保障科技便利性,同时不失对个人隐私权和信息安全的充分保护,进而避免技术便利性凌驾于个体隐私权和信息安全之上的局面。相关治理框架的设计和构建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要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确保扫码点餐服务的合规性是维护数字生活平衡的基石。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围,并提供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同时,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应当加大,有效遏制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推动透明和公正的信息处理机制,增加信息交互的公开透明性,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对数字服务的信任。

其次,提倡隐私教育。培养用户隐私保护意识至关重要。通过推动相关教育课程和宣传活动,使用户在使用扫码服务时会更为谨慎,自觉地保护个人隐私。同时,可鼓励用户选择注重隐私保护的服务提供商,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追求更高的隐私保护标准,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

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采用更加安全的身份验证方式也是关键一步。生物识别技术、密码学等创新手段能够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验证手段,有效防范信息泄露的风险。引入隐私友好的技术,如匿名化数据处理等,也可以在保证服务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隐私。企业也需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数据保护机制,确保用户信息的严格保密。

最后,加强科技公司的责任担当。科技公司在数字生活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遵守法规外,科技公司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推动隐私保护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并推动形成内外一致的保护机制,包括建立透明、公正的沟通渠道,与用户和监管机构保持紧密互动,通过公布隐私政策和定期披露数据使用情况等方式增进用户对公司的信任感。

扫码服务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追求便捷的同时,我们不可对潜在的信息滥用风险视而不见。为此,当前急需建立透明、公正的治理框架,使公众更深入了解数字服务的运作方式,从而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在数字生活中,“扫码”不应成为负担,而应成为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有益工具,在为人们创造更便捷、更安全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守护好每个人的隐私安全。

文章中所含的所有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与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78269993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地址:https://www.jiaku.net/jk/73113.html

(0)
上一篇 2023-12-13 08:55:05
下一篇 2023-12-13 08:59:52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